男女主角分别是刘备卢植的现代都市小说《精品篇胡说八道论三国》,由网络作家“泓瑞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《胡说八道论三国》中的人物刘备卢植拥有超高的人气,收获不少粉丝。作为一部军事历史,“泓瑞”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,不做作,以下是《胡说八道论三国》内容概括:痛苦的是我很认真,结果越写越成了一个笑话。从其他的角度读三国,不选择相信别人粉饰的美好,只相信自己认知的残酷。...
《精品篇胡说八道论三国》精彩片段
说到陈宫和曹操分了手,曹操就赶着回老家招兵买马。
这里面就特别提到了卫弘,但在现实中是没有卫弘这个人的。
那是谁呢?
他真名叫卫兹,他对于曹操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。
在文中写也是他出钱出力,帮曹操招兵买马。
事实上,卫兹就是地方豪强,非常看好曹操的。
起兵之后,也成了曹操的部将,曹操和他的关系好到哪一种程度呢?
就是曹操每次回去都必定要去他的墓地上面去拜祭他。
而卫家在整个曹魏集团,那就是股东的地位,年年有分红,连股份是传承的。
他的儿子孙子都是曹魏的重臣,尤其是他的儿子卫臻。
一首到曹芳的时代才去世,后期己经是事实上的曹魏的宰相。
卫兹是典型的曹魏集团核心人物,只是去世的早。
乐进,李典也过来投靠曹操,就两个人,就是曹魏集团赫赫有名的五子良将中的两个。
夏侯惇、与夏侯渊也过来了投效曹操。
书里面写夏侯惇,他们家夏侯氏与曹氏是同族,但经考证,他们肯定不是同族。
另外,曹操的兄弟曹仁,曹洪过来了。
这时候曹操就体现出了他天然的优势。
哪些优势呢?
第一,他属于中央系,这点不用多说,本人属于重量级大员。
第二,本身他们也属于地方的豪强。
第三,也得到了当地豪强的支持。
然后这里就说了一句话,就是袁绍得到曹操的通知,引兵3万与曹操会盟。
这一点我们就看得出曹操这个政治高度与眼界,他选择了与袁绍同盟。
为什么他选择与袁绍结盟,第一两个人是老同事,打小在一起熟悉。
抛开两人的这种政治道路选择不同,两个人的个人感情、个人关系也促使他们在目前的形势下走在了一起;第二,在朝廷的斗争中,袁绍上一次他是失败的,连京城都待不住了,只能被发配到渤海。
这个时候他是最反董卓的。
同时,他在京城的士族势力中,他也是被用来交易的,所以曹操选择与他会盟,是比其他士族有更多好处的。
第三,袁绍现在是落下风最需要盟友的时候,所以他肯定会与曹操结盟。
第西点,也许是曹操,袁绍在董卓进京之前,两人最早的计划就是一旦出现最坏的情况,他们就从外部进兵之类。
文中有一段我觉得很有意思,就是曹操来做檄文发布天下,檄文的开头是操等,谨以大义布告天下。
没有说绍等,没有说绍与操等,就只说了曹操。
这说明在最开始的时候,肯定是曹操在张罗,曹操在组织。
曹操才是这个会盟真正的组织者。
檄文发了之后,大家就纷纷起兵,一共十八路人马。
这里面我看了一下,大部分是一些什么人呢?
第一,属于中央系的一些。
你比如说,曹操、鲍信。
还有一部分是何进的老部下,王匡等。
还有其他的士族势力,袁氏、王氏的。
特别是还有西凉军马腾,大家可能会问到董卓不就是凉州的老大吗?
凉州的官军肯定是支持董大帅的,但是马腾马大人,他是叛军。
没错,马腾就是朝廷视为反贼的叛军。
真正从法理来说,从董卓立汉献帝开始,董大帅才是代表大汉朝廷的,他的部队才是汉军,这十几路倒董大军才是叛军,但是马腾是从头到尾的叛军。
另外就是还有一些其它地方势力,比如公孙瓒。
这里引出了他就带着刘备。
关羽、张飞一起去讨伐董卓。
书里面写瓒问曰,贤弟何故在此?
这写的也太假了。
刘关张的工作,都是公孙瓒安排的,你怎么可能不知道?
老罗写这段话,其实就是洗白刘关张。
你想想看,老大出去砍人,小弟们肯定跟着了。
还写成了偶遇,我也是佩服老罗的才华。
十八路诸侯齐聚在一起,这时候何进的老部下王匡就说,首先把盟主选出来,大家在一起竞聘。
这里面就有一段历史。
我研究一下为什么是太守王匡提出这句话,他是何进的老部下。
他提这一点,他是想推举谁呢?
从结果来看是袁绍。
但是从最开始举义兵开始到组织会盟,忙里忙外的都是曹操,按道理应该是曹操。
这里面就有一段历史的背景,这个王匡最后面是被曹操所杀。
曹操为什么杀他呢?
是因为曹操起兵的最初最重要之地在哪里呢?
在兖州,而王匡就是兖州的土豪强。
王匡首先就是防止曹操坐大,想想要是你曹操做了盟主,那以后我的兖州怎么办?
这可能也是两个人在斗争中结的一个大梁子。
曹操还是很有讲政治的,他让出了他盟主的位置,给了袁绍。
袁绍在当了盟主之后,开始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做了一个半安排。
为什么说是一个半安排?
唯一的一个安排就是让自己的弟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。
注意。
古代打仗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
这粮草实际上就掐着所有人的脖子。
其实袁绍与袁术的关系也不怎么样。
因为袁绍是庶子,袁术才是袁家的嫡子。
但是在这个时候,他肯定是优先姓袁的。
我估计他对袁术说,不管我们有多少的恩恩怨怨。
但是打仗亲兄弟,我还是最信我的好弟弟。
粮草在袁术手里,总比在其他人手里要更好。
另外半个安排是什么呢?
这安排个先锋,主要要人开路啊。
这个时候,长沙太守孙坚就提出来,愿意当先锋。
我发现你这里有个问题,这里面十八路诸侯。
为什么袁绍选择了孙坚?
我觉得这里面是一个交换,或者是一种硬性的安排。
这一群人的小九九就很多。
有人就和孙坚不对付,而且他能够影响袁绍的安排,这个是谁?
等会儿再讲。
这个时候就说到董卓这边,马上召开会议,这么多人来打我们,怎么办啊?
这时候边军系统这些将领们就纷纷的开始表现了。
吕布说要去,但是另外的人提出来,大家可以信我,这个是谁呢?
就是华雄。
华雄这个人物。
在历史中是有的。
作为三国里面的跑腿人物,他的献身主要是为了广告我们的关二哥和一壶酒。
这个时候书里面写鲍信派了弟弟鲍忠带着3000兵马偷偷打去华雄。
我的分析应该是过来帮助孙坚。
因为他是抄小路去偷袭的。
但是可惜,偷袭的想法被华雄识破了。
结果被华雄砍了他的脑袋。
这个时候孙建再过来打华雄,就己经失去了气势了。
原本是突袭的,现在变成了打阵地战。
打阵地战还是其次,主要的是龌龊的事情就开始了。
袁术对孙坚不发粮草。
袁术的想法是:你孙坚完蛋,江东没有了李孙坚,我袁术就好处理了。
这还真的是吃着碗里的,看着锅里。
结果搞得孙坚被华雄打败。
消息传到盟军这里,我们的袁盟主就开始组织大家开会了。
这里引入一句细节,就是众人都到,只有公孙瓒后至,请入帐列。
什么意思呢?
大家都到了,只有我们的白马将军大模大样的最后才来。
还要我们尊贵的袁盟主请他进来,很明显没有给袁盟主面子。
我相信十几路诸侯都看在了眼里,特别是我们的曹操。
他肯定是看见了,因为这为他后来的行为的做出解释,敌人的敌人可以视为自己的朋友。
盟主开会就开始批评了。
首先,你鲍信,没错就是说的你鲍将军,你本来是我的人,你现在怎么不听我的安排?
然后又是孙坚,你作为一个先锋,一开始就被打败了,我们后面怎么办呢?
然后这里面就说公孙瓒,袁绍看着他带着后面站着的三个人发冷笑。
这句话很有意思的,你公孙瓒开会迟到,带着几个人过来,听盟主讲话还冷笑。
袁盟主就发问你都带些什么人来了?
这是准备发作了。
这个时候公孙瓒就说这是我从小同住一屋的兄弟,这是我的头马,你别想动他。
曹操也接着说,这就是打败黄巾军的刘备吗?
说这句话就是说两个意思。
第一,刘备不是普普通通的人。
是为朝廷立过功的。
第二,这是一种示好。
然后这些话就堵着袁绍,免得找借口加罪。
袁绍说什么呢?
他有句话很有意思,吾非敬汝名爵,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。
什么意思呢?
你一个县级市的市长,算个屁啊。
因为你还是个贵族身份,我找个台阶下。
这个时候华雄前来挑战,结果盟军这边输的一塌糊涂。
这里面又有一句话,袁绍说的,可惜我上将颜良,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,何惧华雄。
听听我们的袁盟主说些什么话?
讨伐董卓是现在第一大事,你最重要的大将你都不带过来,留在家里打扫卫生啊?
从盟主这开始,就没想过用力。
这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老毛病,爱惜自己的实力,算小账。
这时候我们的关二哥勇敢的站出来要去找华雄,原文里他要求去找华雄的时候,袁术大声呵斥:安敢乱言,与我打出。
你就是个游侠,凭什么在我们士族集团面前唱调子?
这个时候,曹操说愿意让关羽试一试,如果不行再处罚。
这个时候有一句袁盟主说的。
使一弓手出战,必被华雄所笑。
曹操说,此人仪表不俗,华雄安知他是弓手?
这番对话很有意思,袁绍的一句话,就把他这个阶级面目展露的一览无余。
高高在上,看不起这些庶族平民。
曹操说的话就很内涵。
第一,说仪表不俗,什么意思呢?
有能力的人我是看得起的,我们只承认这种有能力的,他不是是士族没关系。
第二,安知他是弓手?
这话实际上是顺着袁绍的意思说,算是给袁盟主面子。
曹操讲的话是很有领导艺术水平,两头说。
关公这时候说,如果不胜就砍了我的头,曹操怎么做的?
准备和关公热酒一杯。
礼贤下士,重视庶族,这是曹操的政治面目。
后面就是著名典故温酒斩华雄,一句话关二哥很屌,属于开挂级人物。
这里说个网上看的笑话:华佗为关二哥疗伤,问二哥你知道是谁杀了我儿子华雄吗?
是你吗?
二哥连忙否认,不是我啊,是个姓温的,叫温酒。
这时候,张飞又提出来。
我都看了好久了,那赶快杀入关去活捉董卓。
那说话的气势隐隐的就有一点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味道了。
公孙瓒集团露脸了,袁氏集团,这个面子就挂不住了。
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士族势力与朝廷的矛盾还没结束,它自己就开始不同地方士族集团的对抗了。
作为袁氏的嫡子,袁术就站了出来,把这个矛盾公开化。
这里面有袁术与曹操的一段对话。
曹操说,得功者赏,何计贵贱乎?
,大家都一样。
袁术怎么说的?
你如果看中公孙瓒集团,那我们袁氏就撤,曹操马上安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?
马上展现了自己作为领导和稀泥的本事了。
整个一段话,身为盟主的袁绍没有说一句话,参与袁术和曹操的争论。
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,袁绍他管不住自己的盟友曹操,他也管不住自己的老弟。
到了董卓这一头,一发狠把太傅袁隗一家全部砍掉。
要知道,袁隗是袁氏在朝廷里面代表,这就意味着董卓己经决定全面的和士族势力翻脸。
或者说袁氏的如意算盘打错了。
一边袁隗站在董大帅阵营,一边袁绍在反董卓阵营,袁氏两头下注,结果,董卓不按套路走。
董卓杀了袁隗之后,也是表个决心,就是彻底的反士族了。
这样做的坏处我不说,好处就是一个,那就是彻底的依靠边军系统,从此之后,董卓身边就基本上没有中央系和士族势力的人。
董卓亲自率兵20万迎击盟军。
这个时候与之对阵的是王匡、乔瑁、鲍信、袁遗、孙融、张杨、陶谦、公孙瓒八家诸侯,绝大部分都是和袁绍关系不怎么样的。
结局很简单。
他们立马就被董卓的大军打败。
输了,大家就讨论原因了。
曹操火眼金睛,马上就把问题看清楚。
硬拼边军是划不来的。
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瓦解边军系统。
那么核心是哪里呢?
核心就是吕布。
说完这些。
就引出了三英战吕布,说白了还是袁绍把那些不属于他袁氏的势力,推到前面去消耗董卓的实力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