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八十年代的乡村,宛如一幅被岁月晕染的古朴画卷。
清晨,第一缕阳光洒在错落有致的屋顶上,烟囱里缓缓升起袅袅炊烟。
村子被大片的田野包围着,田埂像是编织在大地上的细密网络。
田野里,到了播种季节,男人们就牵着耕牛,扛着锄头下地,那耕牛“哞哞”地叫着,沉重的脚步在泥土里踏出深深的脚印,后面跟着的男人嘴里念叨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农谚,熟练地翻耕着土地,准备播下希望的种子。
村头那棵老槐树是村子的标志,树干得好几个人才能合抱,粗糙的树皮像是岁月镌刻的史书。
枝桠向四面八方伸展着,茂密的枝叶间洒下斑驳的光影。
树下那块被无数屁股磨得光滑的青石板周围,总是聚满了人。
老人们坐在那里,手里拿着长长的烟杆,烟锅里的烟草燃烧着,发出微弱的红光,伴随着轻轻的吧嗒声,他们吐出一片片烟雾,谈论着谁家的小子又长高了、哪家的闺女针线活做得细。
女人们则坐在一旁,手里忙着纳鞋底或者缝补衣裳,针在发乌的顶针帮助下,轻快地穿过厚厚的鞋底,不时还会互相交流一下最近学会的新花样。
村子中央的那口井可是全村人的命根子。
井沿是用方方正正的青石砌成的,井口周围被打水的绳子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、闪着幽光的凹槽,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
清晨和傍晚,打水的村民们络绎不绝。
只见他们熟练地将水桶系在绳子一端,轻轻晃动手臂,水桶便“嗵”的一声落入井中,然后左右摆动绳子,等水桶装满水后,再双手交替着把水桶拉上来。
那水桶提上来时,晶莹的水滴洒在井口周围的地面上,形成一片小小的湿印。
挑水的村民把扁担放在肩膀上,身体随着步伐有节奏地晃动着,扁担发出“吱呀吱呀”的声音,就像一曲独特的乡村小调。
村后的小山坡上,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。
春天的时候,桃花、杏花像是一群调皮的精灵,一夜之间就爬满了枝头。
微风拂过,花瓣如雪般飘落,地面像是铺上了一层绚丽的花毯。
到了夏秋季节,果子成熟了,沉甸甸地挂满枝头。
那红彤彤的苹果、黄澄澄的梨,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。
孩子们的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