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哈文学网 > 现代都市 > 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阿列克谢斯大林结局+番外
现代都市连载
小说《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》,现已完本,主角是阿列克谢斯大林,由作者“茜栎”书写完成,文章简述:我是阿列克谢·西多罗夫。三天前还在伊尔库茨克的麦田挥锄,新翻的黑土气息渗进指甲缝;此刻却对着地堡里的裂镜,指尖反复摩挲喉结处的皮肤——那里本应有道两厘米的斜疤,此刻却平滑得像新翻的黑土,只在吞咽时扯出不自然的褶皱。后颈抵着铁皮墙壁,渗人的寒意顺着脊椎爬进骨髓,记忆里1918年察里津的烫伤理应在这里灼出暗红的茧,可镜中皮肤泛着病态的瓷白,像绷着张刚揭下的蜡模……...
主角:阿列克谢斯大林 更新:2025-05-13 16:26:00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男女主角分别是阿列克谢斯大林的现代都市小说《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阿列克谢斯大林结局+番外》,由网络作家“茜栎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小说《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》,现已完本,主角是阿列克谢斯大林,由作者“茜栎”书写完成,文章简述:我是阿列克谢·西多罗夫。三天前还在伊尔库茨克的麦田挥锄,新翻的黑土气息渗进指甲缝;此刻却对着地堡里的裂镜,指尖反复摩挲喉结处的皮肤——那里本应有道两厘米的斜疤,此刻却平滑得像新翻的黑土,只在吞咽时扯出不自然的褶皱。后颈抵着铁皮墙壁,渗人的寒意顺着脊椎爬进骨髓,记忆里1918年察里津的烫伤理应在这里灼出暗红的茧,可镜中皮肤泛着病态的瓷白,像绷着张刚揭下的蜡模……...
厂烟如墨蔽天光,汗透工装铸铁墙。
且看替身擎炬火,敢教寒夜化骄阳。
寒风裹挟着雪粒撞在捷尔任斯基工厂的铁皮墙上,发出砂纸打磨金属般的刺耳声响。我裹紧元帅服跨出轿车,厚重的毛领间漏出一缕哈气,在零下二十度的空气里凝成细小冰晶。马林科夫紧跟在侧,他的皮靴碾碎门前结冰的泥浆,发出清脆的碎裂声,像极了德军轰炸时玻璃震碎的声响。
工厂大门上方,褪色的标语“一切为了前线”歪斜地垂落一角,被硝烟熏黑的字母在风中微微颤动。两名工人正用冻得发紫的手调整探照灯角度,他们工装袖口露出的皮肤布满油污与冻疮,却在瞥见我身影的瞬间挺直腰板,喉结滚动着喊出:“斯大林同志!”
“同志们辛苦了。”我摘下皮手套,主动握住离我最近的钳工布满老茧的手。他的掌心温度透过铁屑与机油传来,粗糙得像集体农庄的犁柄。马林科夫在旁记录,钢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混着远处机床的轰鸣,在冷冽的空气里切割出诡异的节奏。
穿过堆满毛坯的通道时,头顶的钢梁突然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。工人们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我,我仰头望着震颤的钢架,想起昨夜地图上季莫夫斯克防线的裂痕,喉咙发紧却仍用斯大林特有的沙哑语调开口:“这座工厂就是我们的新防线,每一枚炮弹都是射向敌人的利剑!”
车间深处,一台老式冲压机正在吞吐钢板,铁砧起落间火星四溅,恍若战场的曳光弹。操作机床的女工戴着过大的护目镜,睫毛上结着细小的霜花,工装口袋露出半截褪色的照片——应该是孩子的肖像。我驻足观看,她紧张得险些按错按钮,我伸手稳住操作台,金属表面的寒意透过指尖:“别怕,你的孩子会为母亲的勇气骄傲。”
马林科夫凑到耳边低语:“生产线效率比战前下降18%,主要是……是因为工人们每天只睡四小时。”我打断他,目光扫过角落里蜷缩小憩的青年工人,他怀里还抱着未完成的炮管零件,“告诉后勤部门,从今天起,夜班加餐增加一份黑面包。”
演讲台是临时用木箱搭建的,表面残留着装运炮弹时的油渍。我登上高台,台下数百双眼睛在尘埃与蒸汽中闪烁,像无数等待点燃的火苗。工装的汗酸味混着机油的刺鼻气息扑面而来,让我想起集体农庄打谷场的味道——同样的辛苦,同样的希望。
“同志们!”我挥动手中的烟斗,烟嘴在聚光灯下划出银亮的弧线,这是红场阅兵时练习过的标志性动作,“当德军的坦克逼近莫斯科,全世界都在问:苏联的工厂还能运转吗?”台下响起零星的咳嗽声,有人偷偷擦拭眼角,不知是被烟雾呛出的泪水,还是压抑的情绪决堤。
“看看你们的双手!”我抓起最近处一位老工人布满烫伤疤痕的手,高高举起,“这不是伤痕,是勋章!是你们用血肉之躯铸造着胜利的钥匙!”人群中爆发出压抑的啜泣,混着此起彼伏的“乌拉”声,像春雷滚过冻土。
马林科夫在台下记录,钢笔尖突然停顿——他注意到我左手无名指上婚戒的位置比档案照片偏了两毫米。我不动声色地握紧拳头,指甲掐进掌心,继续嘶吼:“希特勒以为焦土能让我们屈服?不!每一片被焚毁的麦田,都会在炮火中长出复仇的钢铁!”
车间顶棚突然剧烈震动,是德军轰炸机群掠过工厂上空。女工们下意识抱头,我却站上木箱最高处,迎着震颤的灯光扯开领口:“听!这是敌人的丧钟!”我的声音盖过警报的尖啸,“当他们在焦土中寻找燃料时,我们的T-34正在这里诞生!”
老钳工突然冲上讲台,他的工作帽下露出灰白的头发,工装口袋别着1935年的劳动奖章:“斯大林同志!让我儿子上战场吧!他刚满16岁,但能扛动炮弹!”人群骚动起来,无数手臂高举,此起彼伏的“我儿子也能!我丈夫早就报名了!”震得钢梁上的积雪簌簌掉落。
我按住老钳工颤抖的肩膀,触感像摸到一截枯木。他眼中燃烧的狂热让我想起红场阅兵时那位左颧骨烧伤的中士,同样的信任,同样的决绝。“同志们的每一滴汗水,都会化作射向法西斯的子弹!”我扯掉手套,将手掌按在滚烫的机床外壳上,皮肉与金属接触的刺痛让声音更显铿锵,“记住!我们的背后是莫斯科,是列宁格勒,是千千万万等待解放的同胞!”
突然,人群后方传来婴儿的啼哭。抱着襁褓的女工挤到前排,她的围巾上结着冰碴,工装前襟还沾着奶渍:“斯大林同志,这是我三个月大的女儿……”她哽咽着,“我想让她看看,母亲在为她战斗!”婴儿的小手在空中挥舞,我伸手轻轻触碰那冰凉的指尖,仿佛触到了伊尔库茨克妹妹的童年。
“让我们的孩子在和平中成长!”我举起婴儿的小手,向全场展示,“为了这个目标,我们要让每一台机床都成为怒吼的火炮!”人群沸腾了,“乌拉”声浪掀飞顶棚的积灰,震得悬挂的齿轮都开始摇晃。马林科夫的眼镜片闪过慌乱,他大概从未见过“斯大林”如此失控的一面。
巡视装配线时,我停在一台崭新的T-34坦克前。履带的钢铁纹路里还沾着未干的机油,炮塔上的红星被工人用红漆描得格外鲜艳。“这台坦克叫什么名字?”我问正在调试火炮的技师。他腼腆地笑了,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:“我们想叫它‘斯大林之怒’。”
“叫‘人民之怒’。”我抚摸着冰凉的装甲,金属表面的磨砂质感让我想起集体农庄的石磨,“因为是你们的双手赋予了它生命。”技师的眼睛突然发亮,他转身对工友们大喊:“听见了吗?是‘人民之怒’!”欢呼声中,我瞥见马林科夫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,这次他的笔尖没有停顿。
午餐时间,我走进工人食堂。铁皮饭盒在长桌上碰撞出清脆声响,黑面包的酸涩混着甜菜汤的土腥气弥漫在空气中。角落里,几个年轻工人围坐在一起,他们传阅着《真理报》,头版是我红场阅兵的照片。“快看!斯大林同志在看着我们!”其中一人突然指着报纸惊呼,所有人齐刷刷转头看向我。
我在他们身旁坐下,接过递来的搪瓷碗。甜菜汤的热气模糊了眼镜,却遮不住他们眼中的炽热。“你们相信我们能赢吗?”我舀起一勺汤,故意让手微微颤抖。最瘦小的工人立刻挺直腰板:“只要您在,我们就敢和德国人拼刺刀!”其他人纷纷附和,声音里带着破音的青涩。
马林科夫站在食堂门口欲言又止,他大概担心“斯大林”与底层工人接触过密。我却举起搪瓷碗:“为了胜利,干杯!”二十几个饭盒同时碰撞,发出的脆响竟盖过了远处的防空警报。那一刻,我分不清自己是阿列克谢还是斯大林,只知道必须成为他们眼中永不熄灭的火种。
离开工厂时,暮色已漫过地平线。工人们自发聚集在厂区门口,他们手中的火把照亮了积雪,像一条燃烧的河流。“乌拉!斯大林!乌拉!”的喊声震得厂牌都在摇晃。我摘下帽子向人群致意,冷风灌进衣领,后颈的假伤疤被吹得生疼,却比不上眼眶的灼热。
轿车启动的瞬间,我透过车窗回望。一名工人突然奋力追赶车子,他高举着一块刚铸造的炮管零件,在火把的映照下,金属表面的纹路像极了伊尔库茨克麦田的垄沟。马林科夫皱眉准备摇上车窗,我按住他的手,直到那名工人停下脚步,将零件高高抛起——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银色的弧光,仿佛流星坠落。
回克里姆林宫的路上,马林科夫终于开口:“斯大林同志,您今天的表现……太情绪化?”我打断他,望着车窗外掠过的焦土,那里还残留着未熄灭的火光,“记住,在战场上,愤怒比枪炮更有力量。”他沉默片刻,笔记本上的钢笔沙沙作响,不知记录下怎样的评语。
当轿车驶入地堡的秘密通道,头顶的防爆门缓缓闭合。我摸着口袋里不知何时被塞进来的纸条,展开是稚嫩的字迹:“斯大林爷爷,等我长大,也要造打侵略者的坦克!”署名是“小娜塔莎”。后颈的伤疤突然发痒,我知道,那不是药水的作用,而是某个灵魂正在钢铁与火焰中重生。
此刻的捷尔任斯基工厂,应该又响起了机床的轰鸣。那些在油污与汗水中奋战的身影,那些抱着婴儿坚守岗位的母亲,那些举着火把高喊“乌拉”的工人,正在用血肉之躯浇筑胜利的基石。而我,这个麦田里走出的替身,必须让他们的信念永不熄灭。
即使要付出巨大的代价,甚至是将自己完全改造成斯大林的样子,他也在所不惜。在这个充满谎言与真实的世界里,他就像一块钢铁,被投入到熊熊燃烧的熔炉中,接受着烈火的淬炼。
每一次的锤炼都伴随着痛苦和挣扎,但他毫不退缩。他坚信,只有经历过这样的磨难,才能在黑暗的寒冬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,照亮那些迷失的灵魂。
全场突然肃静,一位少女代表走上讲台,她的校服改自德军降落伞,胸前别着用弹壳做的红星:“斯大林同志,”她展开作业本,上面用德军的骨灰当墨水,“我们在防空洞里写作文,题目是《我的爸爸在冰上生命线》——等胜利了,我要把这些作文纸,贴满柏林的大街小巷!”
我接过作业本,纸页上的字迹歪扭却坚定,每一笔都像刺刀的寒光。“孩子们,”我抚摸着她的头发,发丝上沾着防空洞的尘土,“你们的作文,就是未来的历史书——上面每一个字,都要用德军的投降书当纸,用他们的军旗当笔!”
朱可夫突然指向穹顶,那里的红星在煤油气灯下格外明亮:“同志们,1941年的最后一页,”他的声音像破冰船劈开坚冰,“是我们用血肉写成的钢铁年鉴;1942年的第一页,”指向会场外的雪原,“将由我们的铁锤与镰刀共同书写!”
我抓住讲台边缘,感受着台下传递的热浪,后颈的伤疤在激情中发烫——它不再是伪装,而是与千万苏联人共同跳动的脉搏。“现在,”我张开双臂,像拥抱整个会场,“让我们用列宁格勒的冰、莫斯科的火、西伯利亚的风,共同奏响——”
“起来,饥寒交迫的奴隶!”
不知谁先开口,《国际歌》的旋律如火山爆发般涌起。伤兵用漏风的牙齿咬字,工人用沾满机油的手打着节拍,农民用握惯镰刀的拳头捶打胸膛,列宁格勒的代表们含着冰碴歌唱,歌声震得玻璃上的冰花纷纷坠落。
我望着台下,看见一位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婴儿,孩子的襁褓用德军军旗改制,上面绣着小小的红星。她跟着节奏摇晃孩子,襁褓中的婴儿不哭不闹,仿佛知道这歌声是最安全的摇篮曲。
当唱到“英特纳雄耐尔,就一定要实现”时,全场突然举起手中的武器与工具——扳手、镰刀、钢盔、步枪,在聚光灯下组成钢铁的森林。我看见贝利亚也在歌唱,他的声音低沉却坚定,袖口的氰化物香囊在歌声中显得微不足道。
歌声渐歇,一位老布尔什维克代表走上讲台,他的胸前挂满勋章,却捧着最珍贵的礼物——1918年的旧党章,封皮上的弹孔与我后颈的伤疤遥相呼应。“斯大林同志,”他的声音穿越三十年时光,“当年我们在察里津焚烧粮仓,今天我们在莫斯科锻造钢铁——不变的,是人民的意志!”
我握住他的手,掌纹里的老茧刻着半个世纪的革命岁月。“老同志,”我望向会场穹顶,红星的倒影落在每位代表的眼中,“当年的篝火,今天变成了捷尔任斯基工厂的焊花;当年的步枪,今天变成了T-34的履带——但不变的,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承诺!”
最后一次扫视全场,伤兵的绷带、工人的老茧、农民的冻疮,在灯光下组成了最壮丽的苏维埃画卷。我知道,这场演讲不再是表演,而是与千万灵魂的共振。当我开口说出最后一句“胜利属于人民”时,后颈的伤疤突然不再疼痛——它终于与这片冻土、与这个身份、与千万苏联人的希望,完全融为一体。
散会后,一位列宁格勒的司机拉住我,他的手掌宽大,布满冰裂的伤口:“斯大林同志,”他从口袋里掏出块冻硬的黑面包,“这是我从冰面运输线捡的,德军的卡车坠湖前,我抢了半车面包——”
我接过面包,感受着零下40℃的严寒中,它依然带着体温。“同志,”我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等胜利了,你开着第一辆卡车进柏林,车斗里装满列宁格勒的黑面包,让德国人尝尝,什么是用生命守护的麦香。”
他重重点头,转身时,我看见他的大衣后襟绣着“生命之路”的字样,针脚歪扭却坚定。会场的灯光渐暗,却有无数小火把亮起——那是代表们用德军的火柴点燃的希望,像星星般缀满克里姆林宫的夜空。
午夜钟声响起时,我站在大会堂门口,听着《国际歌》的余音在雪原上回荡。捷尔任斯基工厂的灯火依然明亮,像座永不熄灭的灯塔,照亮着冻土上的钢铁年鉴。后颈的伤疤在冷风中舒展,我知道,从这一刻起,不再有阿列克谢·西多罗夫,只有约瑟夫·斯大林——那个在熔炉中锻造的、与人民共生的领袖,将带着千万人的意志,走向1942年的钢铁黎明。
锤音碾过冻土眠,火星迸作北斗悬。
且看红旗熔霜处,每道犁沟皆誓言。
煤油气灯在穹顶红星上流淌光晕时,代表们的皮靴声尚未消散。我握着讲台边缘的手指还残留金属冷意,掌心却烙着千万声“乌拉”的震颤。老布尔什维克留下的旧党章躺在讲台上,封皮弹孔对着我后颈——那里曾反复练习斯大林的威严姿态,此刻因激动而发烫。
“斯大林同志。”
裹着列宁格勒围巾的女代表从廊柱阴影走来,手中玻璃瓶盛着拉多加湖冰水。她是破冰船队领航员,三小时前刚讲述过“生命之路”上每公里冰面下沉睡着三辆德军卡车。“这是船队打捞的德军望远镜。”镜片十字线已被焊枪烧熔,内侧新刻的“前进”二字渗着暗红,“现在挂在破冰船桅杆上,船员说这是驶向柏林的罗盘。”
我接过望远镜,镜筒冰凉贴合掌心老茧——那是与矿工代表握手时被煤渣磨出的灼痛。“告诉同志们,”指尖掠过她围巾上的冰棱红星,“破冰船铁锚砸在柏林墙根时,镜片会反射克里姆林宫的曙光。”她睫毛凝出泪珠,突然抓住我手腕:“轮机长说您的演讲让湖水沸腾,我们破冰时,湖底德军潜艇在敲饭盒打拍子!”
走廊尽头,独腿伤兵正用枪管勾住门框贴标语,纸张背面露出未撕净的德军“巴巴罗萨”传单。我帮他按住边角,胶水寒气混着磺胺粉味道。“捷尔任斯基工厂新印的海报。”他用枪管敲着“T-34碾过勃兰登堡门”的油墨画,枪口准星对准希特勒钢盔,“钳工们说每辆坦克履带都要先碾过讲台,沾点克里姆林宫的火气。”
他弯腰调整海报时,腰间义肢皮带扣发出金属轻响——那是德军降落伞带改制的。“昨晚我们把您砸断的元帅杖碎片熔进炮管,”他抬头时弹疤从眉骨延伸到下颌,“质检单出厂日期写成1941年最后一页,第一发炮弹替咱们翻篇!”
齿轮摩擦声中,米高扬推着堆满黑面包和文件的手推车出现。“列宁格勒代表留的应急粮,”他掀开德军军旗,面包上糖霜红星已融化,“他们说1941年最后一口黑面包,该由咬碎法西斯的人吃。”我掰下一块,硬壳划破指尖,想起司机塞的半块面包——同样麦香混着机油,同样体温在严寒中跳动。
米高扬递来的文件是列宁格勒配给表,“125克面包”旁刻着小字:“每克都蘸着德军的血”。“告诉他们,”我把面包按在红章上,留下血印,“等冰镐凿开柏林水道,克里姆林宫面包房会送来印着胜利日期的列巴。”他突然盯着我掌心老茧,我抓起军旗擦拭手指,让“卐”字布料沾满鲜血,如同砸断元帅杖时般自然。
捷尔任斯基工厂的女工推着零件车经过,围裙“胜利”刺绣蹭到文件,机油在“粮食配给”上洇出翅膀形状。最年轻的女工跑过来,塞给我用降落伞布包的烤土豆:“钳工姐妹说您的演讲让铁水涨高三寸,每块装甲板都带着您的声音,能弹回德军炮弹!”她手背新鲜焊疤与我练习手势时的烫痕重叠,转身时围裙鼓如军旗。
铁门被撞开,朱可夫副官抱着地图冲进走廊:“第20集团军碾碎沃洛科拉姆斯克防线,履带在雪地写着‘斯大林的演讲是我们的刺刀!’”作战室里,朱可夫用缴获的元帅笔在地图标红反攻线,笔尖在“柏林”戳出墨点。“西伯利亚小伙子把军旗绑在炮管上,”他枪管敲着“明斯克”,“拿下斯摩棱斯克,要把您的演讲稿刻在教堂钟上。”
铁皮炉噼啪作响,火光照亮朱可夫勋章的阴影。他突然伸手按住我后颈——三天前贝利亚也曾如此,但此刻老将指尖触到的,是与他勋章同样灼热的信念。“当年察里津烧粮仓,”他烟斗烟雾缭绕,“现在捷尔任斯基的锻锤、列宁格勒的冰、战士们的怒吼,都是咱们的新武器。”我抓起他的手按在反攻箭头上:“想想那位用军旗改襁褓的母亲,她孩子啼哭都带着钢铁硬度。”
朱可夫突然笑了,手指划过地图空白处:“战后在这儿种片麦田,用德军头盔当犁铧,咱们的黑麦肯定比他们的橡树直。”铁门再次推开,贝利亚带着政治局电报进来,大衣沾着雪,袖口氰化物味淡了,多了灼烧纸张的焦味。“远东方面军请求广播您的演讲,”他递过文件,封皮火漆印是德军肩章熔的铅,“战士们需要您的声音当刺刀。”"
网友评论
最新评论